李雪兰表示,由于丈夫已经去世,儿女们在珠三角工作,自己在家闷得慌,“经常赌博打麻将”,所以她想出来工作充实一下。
培训完后,她很快就找到了工作。主要负责深圳一雇主家中两位七十多岁老人的午餐,以及打扫房屋等。李雪兰说,现在包吃住她每个月还能拿到一千五百多元人民币,“我这个年龄能拿这么多,已经算不错了”。
对于李雪兰的工作表现,雇主何先生的妻子曾女士赞不绝口:“由于公公婆婆都是客家人,所以当初只是想找个客家保姆。后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兰姐不仅能陪父母说说话,还非常吃苦耐劳!”
据了解,从梅州走出的“客家大嫂”生力军中,除了年纪较大的下岗女工和农村富余女劳力外,还有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自五华县双华镇年仅二十二岁的廖雪霞就是其中一位。“我今年六月在广州某大学会计专业毕业,一直没找到工作,为了多学一些持家技能,我报名参加了培训。”廖雪霞说。“当时,家人都不太同意,一个大学生怎么去做保姆!”后来,廖雪霞在深圳上岗后,一边辅导雇主的双胞胎孩子的功课,一边做保姆。
“干完活后,我还和雇主的两个孩子一块出去溜冰、打羽毛球,就像一家人一样。”雇主见廖雪霞工作表现不错,第二个月便将她的工资从一千六百元升到两千元。“现在,家里人思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还经常打电话来鼓励我好好干,甚至还指导我该怎么做。”
“客家大嫂”作为家政服务品牌中的一支生力军,在深圳逐渐打响了自己的旗号。据深圳市家庭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卢震坤介绍,去年在深圳从事家政服务的人数有六十万人,但仍有缺口二十万人以上。目前深圳的两千四百多间家庭服务机构,也都在“嗷嗷待哺”,寻找保姆源。
据统计,目前有三至四万名客家人在深圳从事家政服务职业,但是均因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所以技能上仍差一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只要梅州在家政服务培训上抓技能、抓质量,形成“客家大嫂”劳务输出品牌,“客家大搜”将越来越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