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与低层次无序发展,如今已经越来越不协调。按照商务部要求,我市正在进行调研,准备出台“支持引导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建设方案,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整合现有资源,以方便市民,引导企业有序发展,36524、星光科技公司等企业也制定了发展规划,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市民和企业之间就能顺利实现家政服务供需对接。
现在,在省会工商部门注册的家政服务公司有100多家,市民要找家政工非常便利。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家政公司和工作人员良莠不齐,家政服务公司虽然随处可见,但服务却很难“贴心”。
找合适的保姆或护工很难
刘女士想给瘫痪的父亲雇个护工,可家政公司去了好几次,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家政公司的人告诉她,公司有时候一天要接几十个寻找护工的电话,可最后能顺利找到的不到三分之一。
不仅是找护工难,找合适的保姆也不容易。因为夫妻都要上班,赵先生的女儿从一岁开始就找保姆照顾,现在女儿三岁了,保姆也换了10多位。“有的保姆说不干就不干了;还有的嘴上说什么都会干,可什么也干不好。经常换保姆对孩子也不好,刚熟悉了又换人了。” 赵先生一提起找保姆就一脸无奈。
养老护理、保姆市场的状况折射出家政服务的不足。比如养老护理市场,一方面就业空间很大;另一方面,养老护理员却奇缺。专业人士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缺少专业护理员,员工缺乏专业护理经历、没有受过培训;有的是因为信息不对接,一些愿意从事护理的人员对市场情况不了解,尤其对家政市场的就业形势搞不清楚;有的是因为就业“眼光高”,对养老护理业不屑一顾。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说,从目前情况来看,石家庄市从事保姆职业的人数约为1万到1.5万人,而客户需求量在3万到4万人之间,整个保姆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况。
“便利中介”难辨优劣
家政中介往往就在身边,在居民楼、小街上,处处可见家政中介的门脸或者广告。然而,这些“便利”的家政中介让人难辨优劣。一间屋子、一张桌子、一个人、一部电话,家政服务公司就可以开张,赚取中介费和提成费,这种皮包家政服务公司是导致省会家政服务“乱局”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省会并非没有好的保姆,一些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家政中心已经确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办法,也有了比较完备的培训制度,并赢得了雇主们的信赖。
据了解,石家庄市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家政服务公司有一百多家,其中,14家是由各级妇联组建并监管的。其他的还包括街道、居委会开办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体开办的家政服务机构等等。除了一部分挂靠在妇联部门或街道办事处的月嫂、保姆家政服务公司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只有一张工商部门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
目前省会没注册只挂牌的家政公司已经达到数百家,很多家政公司只要外来保姆交上几百元,便为她们介绍雇主。一旦出了问题,这些皮包公司就溜之大吉。
业内人士指出,家政服务业目前没有统一的服务评判标准,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没有责任划分,家政公司各自为营,这样的状况使得家政服务市场鱼龙混杂,普通市民很难具备辨别优劣的慧眼。
供需信息对接缺乏有效平台
尽管这些年家政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庞大的市场需求,家政服务的短板仍然很明显。据了解,在发展规模上,家政服务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金大多在10万元以下,大部分企业营业额不超过50万元。
规模小,导致发展能力相对不足。一位家政公司经理告诉记者,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专业服务,他非常清楚,但是他找不到这么多的专业员工,眼看着钱挣不到。
“家政市场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家政人员上岗培训不足”,不但在石家庄,在全国也是这种现状。据调查,在全国家政服务员队伍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占到近90%,接受过系统岗前培训的不到20%。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石家庄市场上的家政服务员主要来自周边县(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或本市下岗职工,大都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没有职业资格证,有健康证的人也很少。上岗前,唯一能提供的就是身份证。
供需信息难以对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也制约着家政市场的发展潜力。一些雇主说,用户在选择保姆时仅能听家政公司的一面之词,而对保姆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和证明,一旦出事儿,家政公司往往推脱得一干二净。由于缺乏有效规范,供需信息不对称,居民找不到服务、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阻碍了居民服务消费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