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工人郑礼敬想不到,本来说是免费的电工技能培训,他却被要求必须支付770元钱,原因是他的《再就业优惠证》上,2006年就被盖过“已培训”的章了。
老郑觉得很委屈,他说自己根本没参加过那一次烹饪培训,真正的参加者是他老婆。那次,她报名时听说培训是免费的,也并不限制下岗工人以外的人参加。
优惠证上已盖了章
老郑今年54岁,在下岗前已经当了30多年电工,但一直没有技能证。最近老郑找到工作,还是当电工,新单位要求他持证上岗,他就参加了劳动部门的相关培训。老郑说自己了解过政策,像他这样的下岗人员,参加再就业技能培训自己一分钱也不用掏。没想到,当他拿着《再就业优惠证》去办理手续时,被告知:证上的培训一栏已盖过章,国家为他准备的培训费用早被支领走了。
根据档案记录,老郑于2006年6月参加了烹饪方面的培训,并拿到了初级中式烹饪资格证。但这事在老郑脑海里毫无印象。后来,老郑的老婆想了起来,2006年她曾参加过一次烹饪方面的培训,培训结束几天后,社区干部曾让她把老郑的《再就业优惠证》上交。等《优惠证》发还时,她还领到了一本烹饪技能证书,上面写着老郑的名字。
参加培训是为“帮忙”?
老郑的老婆应艳英说,2006年她参加了两个职业技能培训班,一个是家政服务,一个是烹饪,都是社区的干部叫她去的。“干部说报名的人太少,叫我去凑凑数,算帮他们个忙,不要钱的”。
应艳英说,因为不感兴趣,她学习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结束,烹饪班给每个学员发了个铁锅当纪念品,家政班也发了些毛巾,她都领回家了。
直到两年后丈夫问起,应艳英才知道,烹饪班结束后她交上去的证是被拿去盖章了。
塔下寺社区的工作人员小曹却说,社区方面也一直不知道盖章的事。这个培训班是城东街道妇联与一家培训机构联办的,通过社区的妇联招收学员,当时并没有要求学员必须是下岗失业人员,也没说明“免费”其实就是用掉《再就业优惠证》上的免费额度。至于老婆培训,怎么会在老公的证上盖章,小曹说来龙去脉只有具体经办的原社区妇联主席知道,但她早已退休,找不到人了。
老婆培训冒了老公名
烹饪培训班的负责人严琼花听说此事,同样感到诧异。她找出当时的原始资料:考试人员名单上的第8号,名字是郑礼敬;学员们领烹饪材料的单子上,也签的是“郑礼敬”;资料上还有郑礼敬的出生年月和身份证号码。这说明从报名时起,参加培训的人就是“郑礼敬”。
严琼花说,培训班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训练中心和城东街道妇联办,委托她进行管理。报名时是要审核相关证件的,没有《再就业优惠证》的人和《优惠证》上的培训栏已经被盖过章的人,都不会被招进来。
大部分人按计划培训了近两个月,进行了考试,发给初级中式烹饪资格证书,一部分学员还被介绍到了大酒店当配菜工。当然,他们的《优惠证》上的培训栏也盖了章,有关部门结算了费用。
培训班老师邵照阳说,在发烹饪材料的时候,他见到过应彩英来领“郑礼敬”名下的材料,他还记得,当时她说老公忙着刷砧板,她是来代领的。
应当珍惜培训机会
2006年6月29日出台的《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上申明: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凭《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就业部门确认的其他培训证书及相关资料提供一次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800元以内。
城东街道妇联的夏主席说,当时下岗工人特别多,各种免费培训班也特别多,有的居民会重复参加培训班。有关部门在那一年出台的新政策,刚开始包括社区干部在内的许多人还不清楚。
“再就业者应当珍惜培训机会。”市就业局局长助理葛根华说,关于免费培训的政策,这几年他们通过印刷品、宣传栏、媒体宣传得很多,希望相关人员能够审慎把握,选择对促进就业有好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