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活跃城乡市场、推动国企改革、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成为推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促进就业的主渠道
由于个体经济主要是经营者谋生的一种手段,而私营经济中绝大多数也是以就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吸收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去年,市工商局曾开展了有关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的专题调研,调查结果证明了本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呈现高度的相联关系:每增加1户个体工商户,可以带动增加1.23个就业岗位;每增加1户私营企业,可以带动增加7.65个就业岗位。2004年是本市就业格局改变的分水岭,当年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总计438.27万人,首次超过了国有集体经济的374.86万人。从这一年开始,个体私营经济取代国有集体经济成为上海人就业的主要渠道。目前,在全市909.3万就业人口中,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512万多人。另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的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23万多人,据初步测算,占北京市就业总人数的72%以上。在“2008全国民营经济招聘周”活动中,上海2000余家民营企业为求职者提供1万多个岗位。在温州,民营企业光是为受灾群众就准备了8000个工作岗位,30%的毕业生在中小民营企业就业。有一半以上的劳动者服务于个体私营经济。
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随着个体私营经济户数和拥有资本的不断增长,本市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值与销售额也逐年递增。2007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的总产值为2033.3亿元,占全市GDP的19.7%。与此相应的是,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的税收也随之不断增加,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市私营企业上缴税收716.7亿元、个体经济上缴税收29.6亿元,两者共计746.3亿元,同比增长了24.74%。特别是在部分郊区的财政收入中,由私营企业上缴的税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如嘉定区和青浦区,2007年由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的税收为103.3亿元和74.2亿元,分别占全区税收总额的56.4%和55.6%。在部分乡镇,个体私营经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更高,有的甚至达到了80%以上。
个体私营经济上缴税收的逐年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区县和乡镇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上海整个城市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推动国企改革
从1994年开始,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国有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以后,本市国有企业进入了改革的高潮,从1997年开始,明显加快了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步伐。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从1996年的26.95万户,减少到了2007年的6.2万户,年均减幅为30.4%。其中,大部分国有集体企业通过转制为私营企业的方式退出市场。此外,私营经济还通过出资参股的方式,直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可以综合发挥国有经济技术强、资源多、管理规范的优势和私营经济机制好、创新强、贴近市场的优势。目前,在全市国有集体企业中,总计有2.4万户中含私营经济参股,占其总数的38.7%。上海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迅速占领国有集体经济留下的市场空间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对于维护上海的社会稳定、加快市场化进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促进市场体系发展
目前,在本市零售、餐饮、修理、家政、洗浴、理发等行业中,尤其是在以传统方式经营的行业中,国有集体经济和外资经济已鲜有涉足,基本上是由个体私营经济一统天下。虽然这些传统行业的技术含量低,但与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不可或缺。
由于个体私营经济能够弥补国有经济退出后的市场空间,这也促使国有经济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专注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促进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发展。这样的经济格局,既没有影响上海人的生活质量,相反在极大程度上丰富和便利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