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见唐忠,我不相信她就是那个带着工人,腰缠高空作业专用绳索,专门为城市楼群穿新衣、戴新帽的人。她显得娇小而文静,让人很难把她和“高空清洗”联系在一起。2000年春节,在昆明打拼了几年、辗转多家公司和企业的唐忠回到昭通,眼前一幢幢灰蒙蒙的高楼,让她眼睛为之一亮。大城市的家政业起步较早,她也曾涉猎其间。昭通还是空白一片的家政高空清洗项目让她在瞬间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她找到画苑宾馆的负责人,使他接受了自己欲为宾馆大楼改头换面的想法。在很多人狐疑的眼神中,唐忠在朋友的帮助下,从昆明带回了一帮熟练工人,整洁一新的大楼,使唐忠成为昭通家政业高空作业的“第一人”。
唐忠说,家政的概念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整个和“家庭”有关的行业:做饭、搞卫生、看护孩子和老人、家电维修、搬家、房屋内外装修和装饰、家庭教育和理财、管道疏通、钟点服务等。经过几年的打拼,她已从单纯的高层建筑清洗和家庭保洁为主的家政行业退出,开始做一些家政信息和家装材料的销售代理。
(二)
昭通的家政业起步较晚,几个先行者创业之初心都很大,一开始就想把自己的事业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点上,“大而全”是他们初涉足家政服务业的共性。然而,受资金、地方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他们的服务和经营活动一开始就遭受重创。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思路,对自己的经营方向和经营重点重新定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缘于对这个新兴的行业,创业者的热情很高,但对该行业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科奇家政公司的顾问付东康回顾自己创业以来走过的弯路时说,家庭和社会需求的细化和专业化,以及利益和生存的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服务项目,而重新审视什么才是自己的优势,怎样才能做大做强适宜自己的项目。
这个时期,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我市陆续举办了一些大型的庆典活动,部分机关单位在重视内部装饰的同时,也开始对各自办公大楼改头换面。应该说,清洗、装饰一新的一幢幢大楼,使市民们的眼球都为之一亮。从某种意义上说,昭通家政的起步是从办公大楼的清洗开始的。
“我们做的是引导性的行业”,唐忠和付东康不约而同地说。相对机关单位对高层建筑清洗的容易接受,市民对家政服务的接受就缓慢得多。大家的思维还停留在“每月花个几十元,找个保姆”或是“一桶水、一块抹布就打扫卫生”的层面上。经济水平、消费观念的限制,普通市民对家政服务“价格低、要求高”以及社会对“家政”的单一理解使家政业一起步就显得营养不良,后劲不足。
(三)
其实从更远一点追溯,昭通最早的“家政”服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对家庭装修垃圾的处理。一个姓刘的垃圾清理工在帮助机关单位职工清理垃圾的时候,发现了这个蕴含无限商机的行业,他购置了简易手推车、绳索、扫帚等工具,开始了最原始的家政服务。由于和居民接触较多,他又接手了居民区室内保洁的工作。后来,随着“业务”的增多,他招集了几个人和他一起干,自己当起了“包工头”。初期,这个家政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为那个年代首先富起来的一族。但遗憾的是,据说,他后来吸上了毒,被滚滚的经济浪潮所抛弃。
2000年,第一个正式冠名为“甲壳虫”、由3人合资并第一次制定了相对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范围的家政公司在珠泉路出现。它的登台亮相,标志着家政业在昭通的正式产生。如今,“甲壳虫”的牌子还在老地方,但已人去物非。当初的合资人有的已退出了这个市场,有的打出了自己的家政公司的牌子。
科奇就是其中之一。2001年3月,感受了合资的诸多弊端的付东康开始了自己艰难的独立创业。他接受的第一个工程是清洗市政府大楼。他很珍惜自己的第一次“亮相”。那一次,他亲自背上装满涂料、重达40多斤的喷壶、腰缠高空作业绳和几个工人上了几十米高的大楼。在不断的摸索和积累中,他认识到科技和专业性在家政业中的重要性,坚信“科学的方法和设备创造奇迹”。2003年,“科奇”家政公司注册成立。在公司成立之初,他们打出了名目繁多的服务项目,几乎囊括了家政业的所有范围。事实证明,无论是从资金、人力还是技术方面他们都做不到控制整个家政市场。就在当年,“科奇”就陷入了窘境。几乎有相当长的时间,“科奇”没有一个客户上门。而公司同时要面对的是工人工资和各种管理费。在一段时间的苦熬和思考后,“科奇”把自己的发展重点放在家庭教育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推出的儿童多媒体教育发展学生100多名,成为昭通家政业发展家庭教育的一个亮点。他也成功地走出了和社区合作的第一步。这时候,清洁只是“科奇”家政业务的一小部分。
(四)
2002年,另一个叫胡玉的人也萌生了搞家政的念头。她的想法很简单,觉得找几个人,买一点工具在自己家就可以开办家政公司。人找来了,试干了几个月,她才发现此路不通。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到北京“中青”家政公司学习了2、3个月,又从昆明的一些家政公司挖了几个人带到昭通。由于有“中青”家政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做支撑,胡玉觉得自己的底气足了。2002年9月,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热热闹闹地挂出了“青青家政”的牌子。女性的细腻和感性,使胡玉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和手下的一帮工人建立起了相互依存、有别于一般的老板和雇佣工人的关系。可以说,她的管理更富人情味。她说,工人太苦了,公司要发展,离了这帮工人真的不行。在她的公司,一半以上的工人是初中生,另外还有几个中专生。她给工人开出的底薪是400元,逢年过节工作量大的时候,工人们可以挣到1000元。她从不拖欠工人的工资,还为他们买了保险。
(五)
从付东康的内心来说,他最终想走的是建立家庭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涉足家庭装修、保洁、教育、家庭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他不敢肯定自己的设想什么时候实现。他和唐忠自称“家政人”,对跋涉了5年的“家政”路,他们感慨地说,市民对家政从不接受到接受,在引导市民转变消费观念、从业观念,培育家政市场方面,他们自豪地认为自己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不管最后成功与否,他们认为自己在荆棘密布的丛林中趟出了一条路,为后来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在昭通,家政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与传统意义上“保姆”相比,家政服务员的工作在职业地位、工作内容、质量、规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保姆”到家政服务员,需要转变的不仅仅是从业观念,更是整个社会对不同的社会分工和劳动价值的认识,而传统观念的根本转变要假以时日。从这一点说,昭通家政业要想步入健康、良性发展的轨道,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