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细化,钟点工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居民的家庭。据最新统计,我市有48.3%%左右的家庭雇佣过钟点工等各类家政服务人员。而在各类家政服务中,以钟点工或家务劳动为主的服务占到60.5%%。需要钟点工的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高收入家庭,而是更多地进入到中等收入的普通家庭之中,家政服务已经由“临时”需求转变为“日常”需要。
但是,面对红红火火的家政市场,钟点工、雇主、中介三方都不满意,我市的家政市场“散、乱、差”的现状依然存在。
钟点工、雇主、中介,三方互不建立劳动关系,钟点工依然是——
《劳动合同法》覆盖的盲区
2006年,张阿姨为雇主打扫卫生的时候,不慎摔了一跤,导致骨盆骨折。伤好后,张阿姨把雇主告上了法庭,要求雇主赔偿医药费等各类费用。但是经法院判决,张阿姨和雇主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不存在正式的劳动关系,雇主无需赔偿。
今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像张阿姨的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善吗?记者在我市走访调查中发现,像张阿姨的这种情况依然存在,目前还没有发现一家家政公司与从业人员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家政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依旧是《劳动合同法》覆盖的盲区。
在用人体制方面,这些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中介制”。苏州家家蓝星清洗搬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雷告诉记者,“中介制”是指只是让家政介绍所介绍雇主,然后由雇主和家政服务人员自行负责以后的一切事务,中间过程很简单,任何人只要拿身份证登记就可与家政介绍所签订中介协议,家政服务所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出了什么问题,家政服务所并不承担完全责任。也就是说,“中介制”家政服务人员与家政服务公司和雇主都不建立任何劳动关系。因此,对于家政服务人员和雇主来说,只要出了事,都是各自负责,家政服务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
陈雷说,新的《劳动合同法》针对的主要是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因此其一些条款与规定并不适用于家政服务行业,“在家家蓝星,目前登记在册的钟点工超过一万两千名,如果全部算是公司员工、与他们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的话,光是社保这一块,我们就无法承担了。更何况签订合同之后,我们还要发工资、保证他们有活干。而拿雇主来说,譬如,节假日家里来的客人多了,也正是保姆忙碌的时候,保姆肯定会在岗,但是你觉得可能按照3倍薪水的规定支付给保姆吗?”
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块黑板,低门槛导致——
中介市场鱼目混珠
我市的家政服务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层次,服务内容已经从单纯的家务保姆发展到钟点工、家教、家庭护理、月子保姆等多种门类。记者从市工商、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了解到,截至2008年1月,目前在市区从事家政服务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有42家,在市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有4家,在区民政局登记的有35家,同时市区有一定规模的家政服务中介公司有10多家。与这些合法机构相对应,家政中介市场内更多的是没有注册挂靠在劳动部门或街道、社区的非正规就业机构,往往是“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块黑板”,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就开始经营运作了。
由于目前苏州市家政服务行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体系,没有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加上市场准入门槛低,使得家政服务中介市场良莠混杂,无营业执照的非法中介充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各大小中介公司彼此之间不仅存在着对用户的竞争,对家政服务员的竞争也同样激烈,部分唯利是图的非法中介往往不讲诚信,互相拆台,蓄意搞恶性竞争。为了抢人源常常吸收一些体检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有些急需找工作的家政服务员一旦误入非法中介就会被违法扣下身份证,致使正规中介公司的人员流失。家政中介的可靠性和诚信度被大打折扣,严重制约了家政服务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据苏州市妇联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家政中介公司的创办人很大一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部分人是由家政服务员发展而成,虽然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外来人员流动性大,技能培训缺乏——
钟点工依然是供需缺位
近年来,家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门类被广大家庭接受,作为一种职业被广大从业者认同,作为一种行业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相对其他职业和行业而言,仍然存在稳定性差、流动性大的特点。目前,我市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70%%以上为外来人员。陈雷告诉记者,在五六年前,苏州做钟点工的人员大多是本地的下岗女工或者农村上来的中年妇女,还相对稳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几年这一部分人员渐渐被外来人员代替,“不稳定的表现最现实的就是,过春节的时候,大部分外来钟点工是要回老家的,而春节的时候正是钟点工紧缺的时候。所以,现在一到过年过节就喊‘保姆荒’,也是这个原因。”
同时,由于从业人员的局限,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一月中旬,黄阿姨在园区一户家庭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雇主第一天搬来的时候,家里新添不少东西,其中有一个晾衣架,雇主让黄阿姨安装之后使用。黄阿姨面对一堆零件却是束手无策。同样,面对雇主家全自动洗衣机上的英文,她也是一头雾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大多数家政服务员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职业训练,加上外来人员较多,她们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家务达标要求都和用户的期望有较大的差异,高档家用电器和器具不会使用,有的甚至对用户打扫卫生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对老人和孩子的照顾更是缺乏必需的护理知识,浪费水电煤气、做饭不合口味、东西乱丢乱放等现象屡见不鲜,很难满足和适应用户的需求。 甚至有部分家政服务员不安心工作,无故要求增加工资,动不动炒东家鱿鱼,甚至不辞而别,新的劳动力供给往往不能及时跟上,再加上一些非法中介的恶性竞争,致使一部分具有熟练技能的家政服务人员严重流失,正规中介劳动力供给不畅,尤其是逢年过节之际,高薪聘请却无人应聘,与此相矛盾的是,许多家政服务员由于缺乏技能培训,只能做最简单的家务劳动,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造成了供需之间的现实矛盾,雇佣双方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果导致“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和“想做的人做不了、能做的人不愿做”供需缺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