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帮家家政网HOMEKEY.CN!
将家政坚持到底 帮您到家
资讯详情

“管婆儿”家事学校访问成为08年3月31日《辽宁日报》社会版头条报道

发布日期:2008/4/16 0:00:00       阅读人数:1169       来源:互联网       作者:
 
 
 

“管婆儿”家事学校于083月下旬接受《辽宁日报》记者采访,文章刊登在08331社会版头条位置。 “管婆儿”家事学校的办学目的、理念及课程安排等都有全面的报导。80后的年轻一代及准爸爸、准妈妈们的持家观念、育儿方法都可以在“管婆儿”家事学校得到科学、正确地引导。

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本周主题·家事教育

在家事学校开始的新生活

作为步入婚龄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围城内外的生活总是备受关注。他们大都受到父母的娇宠,又背负应试教育的压力,“两手不沾家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独立生活能力相当欠缺。

      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他们如何去适应?一个多月前,沈阳市“管婆儿”家事学校正式开学,主要是为女性特别是“80后”年轻女性补上落下的家事课。

      327,记者来到这所学校时,只见一楼的招生处来报名的学员络绎不绝,二楼的教室和实验室里则正在上课。记者从门缝里看到,这里的学生不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为小家庭运转添置“软件”

      坐在家事学校课堂上的郭清玲,是位已怀孕6个多月的准妈妈。她今年29岁,做过文员工作,而眼下最让她着急的事就是对即将担当的妈妈角色有些束手无策,于是,得知家事学校准妈妈班开班后,她便赶来报名成为这里的第一批学员。

      准妈妈班主要对准妈妈们进行如何调整孕期状态、增加营养、阶段性辅导等方面的培训。谈到这段时间的学习收获,郭清玲高兴地说:“我对孕期知识和育婴知识,从一无所知变成心中有数,现在做什么事都比以前有条理了。我打算生下孩子后自己来照顾,因为和孩子互动多了,也能增进母婴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同时,她还学会了如何与家人进行沟通,如何解决未来将面临的一些生活上的问题。

      25岁的刘爽长得娇小、秀气,她是自己提出来家事学校“补课”的,男友对她这样做很支持。

      刘爽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到大差不多一直与各种家事“绝缘”。她坦诚地讲出自己学做家事的每一次进步:以前一直忙于学习,念大学前生活上的事情都由父母代劳了;直至到外地念大学,“逼上梁山”,她才开始学着洗衣服;大学毕业后,她曾到杭州工作一段时间,做饭就是在这时才学会的。

     在刘爽眼里,她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80后”女孩,因父母的娇惯,加上学习和工作的压力,种种原因,造成自己在家事方面的欠缺。想起离开父母求学和工作时在生活上遭遇的尴尬,刘爽越发意识到“补课”的重要性。“未来面对结婚生子,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更多。到家事学校学习,未雨绸缪,这对我日后的生活会有帮助。”刘爽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在家事学校,刘爽已学习了人际沟通技巧、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家庭礼仪与生活习俗、家电使用、家庭烹饪技法等,并“超前”地参加了月嫂班学习,接受了孕妇护理、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婴幼儿护理及智力训练的培训。刘爽说:“孩子的家事本领一般都是由自己的母亲传授而来,而母亲传授的东西毕竟有限,仅以育儿为例,每位母亲都只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只解决过自己在照看孩子时所发生的一些问题,知道的东西并不多,而家事学校的老师比较专业,可以系统地将育儿知识传授给学员。”她还说:“育儿是女人的一门必修课。就算我以后雇月嫂照看孩子,也可以很恰当地与月嫂进行沟通和配合,甚至可以从专业角度指导月嫂。”

      女性是家事教育的关键

      在沈阳某媒体工作的丁娜今年已经参加了4场婚礼,新郎或新娘都是她的中学、大学同学。丁娜出生于1982年,她这一代“80后”独生子女已经进入婚龄,开始成家立业。位于沈阳中街的一家影楼这个月已接待了70多对拍婚纱照的新人,90%是“80后”。有关资料显示,无论从人口年龄结构还是统计数据分析,“80后”独生子女都正在成为今后一个阶段结婚人群的主体。

      不安分、自我、懒惰、独立生活能力差,曾有人给“80后”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而“80后”的婚姻生活自然也让人充满了疑问。尽管情况不尽如此,尽管人们对此莫衷一是,但郝红认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绝大部分“80后”在家事教育方面缺项。

      郝红是沈阳市“管婆儿”家事学校的校长,她本是一所大学管理和行为学的副教授,受聘来此任职,并主讲家庭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在郝红看来,“80后”大多被父母娇宠,在家过惯“饭来张口”的生活,又因为学习负担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上,结果形成家事教育的空白,进而造成他们生活技能的严重缺失。有这样一件事,令郝红感触颇深。一次,郝红参加一个婚礼,仪式即将开始,就听大厅里一个小女孩在妈妈的训斥下大哭起来,妈妈越是训斥,小女孩越是哭得厉害,妈妈一时无计可施,周围的喜庆气氛被破坏了。郝红闻声过去,用亲近的话语安慰小女孩后,一边夸奖她一边找出一些东西让她整理好。小女孩很快安静下来,并很乖顺地开始整理东西。

       郝红说,开办家事学校,主要针对女性学员,特别是对“80后”的女性。“她们大都是独生女,已经或即将步入婚姻生活,优越的生活环境导致了她们生活能力的欠缺,而家事学校正是对她们进行包括婚姻生活、育儿、持家理财、夫妻生活调试等方面的家庭生活教育,目的是使她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至于手足无措,可以自如地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学会做好妻子、好母亲

       在家事学校里,还有一些学员年龄大一些,有的已是“80后”的妈妈。她们来此学习,有的是为了补充生活知识,有的是为了掌握一技之长。

      小陈和妈妈现在成了家事学校里的“母女同学”。小陈在沈阳的一所高校读研究生,陈妈妈在家操持家务。在家里,陈妈妈从不让小陈干活,一切都包办代替。可小陈对此并不领情,觉得陈妈妈总是婆婆妈妈的,只会干家务。有“代沟”的母女俩一起来家事学校学习后,“书呆子”小陈学会干家务了,陈妈妈掌握了月嫂的本领,通过家庭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的学习,她们还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小陈说:“通过学做家务,才知道原来妈妈那么辛苦,我要好好报答妈妈。”

    45岁的郭英是辽阳某企业下岗职工,她报名参加催乳班学习。她说:“我报名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一技之长。”通过专业催乳师二十几天的讲解,她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项技能。她认为,这种结合人体经络的催乳方法很科学、很正规,也很实用。学校还承诺她们,完成课程后,将有机会到医院实习,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郭英喜滋滋地说,这次学习是一举两得,除有了就业的一技之长,还学会了家庭人际关系的沟通。郭英有个1989年出生的儿子,正念高三,比较任性。郭英说:“现在调整了心态,我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儿子进行交流了,有时儿子还主动和我沟通,现在我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采访中得知,像郭英这样从外地专程赶来家事学校学习的学员还很多,新民的、辽中的、甚至还有来自内蒙古的。
 
 “管婆儿”(中国)家政服务连锁机构董事长董蕴丹说:“作为妻子、母亲,女性的心理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家事学校正是要教会她们如何与家人特别是丈夫进行沟通,做一名好妻子;如何理性地对待新生命,做一名好母亲。”据介绍,目前家事学校的课程都是免费学习。根据社会需求,学校今后还会针对升学孩子的家长开办家长课堂,针对大学生开办大学生就业指导班,还会开办准奶奶、准姥姥班,童子军俱乐部等丰富多彩的家事课程,而家事学校也将逐步进入产业化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