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区的张小姐在QQ群上开始唠叨开了:家里的保姆说是农忙这几天回家了,加钱也不管用。没人帮忙打理家务,这日子怎么过啊?可是她在网上吆喝了半天,也没有人替她介绍一个保姆。刚刚经历了春节的“保姆荒”,眼下的家政市场又陷入了同样的尴尬。面对许多家庭找不到合适的保姆而一筹莫展的现状,如何解决“保姆荒”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前几日,市区北海家政中心的徐老师一边忙着接待一位位前来寻找保姆的客人,一边却要无奈地接受一个事实:市区里的许多保姆又开始收拾行囊回家了。“农忙、采茶、挖笋……保姆就更加少了。”徐老师说,平常来报名要求当保姆的就比以前要少,请的人多,做的人少,供不应求。可现在“保姆荒”又凸显了,估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力成本加大了有关。
在市区中兴路上“鹊桥中介”的金师傅,同样感受着保姆与雇主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他至今还对今年春节“保姆荒”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有雇主甚至开出了一天100元的高价,可尽管这样,不少家庭仍因无保姆可雇而一筹莫展。“有两个时候,一个是春节,一个是现在。现在刚好是采‘头茶’的时候,‘头茶’价格很高,今年的茶叶因为大雪价格更高了,随之保姆紧缺了。”
事实上,尽管现在很多方面都在绞尽脑汁想招数,弥补保姆回家造成的空缺。譬如一些社区募集下岗失业人员、家庭主妇充当“家政员”,还有一些雇主不但提高保姆的报酬,还许诺过节给保姆包红包……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保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问题,还是目前家政市场有待破解的命题。
“我个人认为,问题首先出在保姆自身的素质上,如职业道德、文化水平、掌握家政的基本技能等还不大到位。有的保姆不把这工作当回事,以为是临时的。”几位从事家政的工作人员分析说,保姆紧缺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整个保姆队伍缺乏管理、离职过于自由的现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让保姆走上职业化道路,并将之纳入职业化管理。所以,要管理好保姆,一方面是教育,另一方面可通过劳动部门来结账,规范保姆的离职行为。
而记者同时了解到,目前一些社区正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3月中旬开始,越城区北海街道与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就联合为辖区内失业、被征地妇女开办了星级家政服务员培训班,对学员进行病人看护、老人护理、婴幼儿看护等一系列系统、专业的家政服务培训。相信这对于解决目前保姆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让保姆走上职业化道路,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