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孩子感觉发热就是发烧了
宝宝喊热,妈妈一摸确实体温很高。但这就是发烧了吗?其实孩子感觉身体发热的原因很多:用力的玩、哭,以及刚从温暖的被窝中出来,或在热天处于户外等,但在这些情况下,孩子的皮肤温度在10—20分钟内就能恢复正常,所以发热的孩子不一定是发烧了哦!
误区二:发热捂汗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很厚,他们认为,孩子发烧时很怕冷。另外,穿厚点可以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专家称: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易造成捂热综合征,诱发高热惊厥。小孩出现高热时,肢体循环变差,手脚冰凉。正确方法应把孩子衣服略微解开,让宝宝充分散热,手脚要保暖。 误区三:发烧就吃退烧药刚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发烧了,家长马上要求吃退烧药,认为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子。 专家称:新生儿不能使用退烧药。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因为新生儿体质弱,服用退热药剂量难掌握,易出现虚脱或胃肠道损伤。一般情况下,服退烧药要体温到38.5度以上才用,低烧不使用。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拭浴、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出现过高热惊厥的孩子,若再次发烧,就应积极退热,可在体温38度或之前就服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 误区四:发烧对身体有害
宝宝发烧了,肯定是病毒入侵导致感冒了!这是很多父母第一时间的想法。实际上发烧并不都是对身体有害的。发烧会启动身体的免疫系统,是身体保护机制之一。普通发烧(37.8—40℃)可以帮助生病儿童抵抗体内感染,通常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当然啦,宝宝发烧虽然并不是坏事,但父母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好好照顾好小宝哦。
误区五:看病前不吃退烧药,等医生开药后再说孩子都已烧得满脸通红,家长见到医生还说没给吃退烧药,说是怕吃退烧药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专家称:孩子若烧到38.5度以上,就应及时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诊治。 误区六:吊针能让退烧快一点常有家长要求给孩子挂吊针,说是打吊针,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去上学。 专家称:小儿发热原则上不吊针,因为绝大部分小孩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吊针并不会使小孩病程缩短。如果长时间高热不退,精神不好,进食差或不愿口服药物,除常规退热手段外,可考虑补液。 补液不是可以帮助退热,而是为了静脉给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补了足够的液体、糖、电解质,孩子会感觉舒服些。 误区七:体温降下来后,就不会再反弹
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2—3天。因此,当药力逐渐减弱,体温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并需要再次治疗。只有彻底制服了病毒时,发热才会消失。
误区八:口腔温度在37.1-37.8℃是低烧
在这范围内的温度是正常的。体温在一天之中是有变化的,它一般会在下午和傍晚时达到最高点。而低烧的真正范围是37.8—39℃。另外提醒父母的是,给宝宝测量体温有多种方法,学龄前宝宝最好不要用口表测量体温,以免发生意外。推荐父母使用耳朵测温计,测量体温既安全又快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