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帮家家政网HOMEKEY.CN!
将家政坚持到底 帮您到家
资讯详情

翔安建首家家政公司 经理员工都是被征地农民

发布日期:2013/7/3 14:23:35       阅读人数:978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在如火如荼的翔安南部新城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就业之间关系、促进失地失海农民转产转业是一大难题,也是势必要解决的一大民生工程。为此,翔安区进行了许多新尝试。一家以被征地农民为主要成员的家政公司,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应运而生,从筹划组建到正式开业,仅用了一个月。而今年出炉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成为这家企业诞生的最直接的渊源。
  在翔安新莲路,翔安区首家家政服务企业于近日正式开业。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的老板和员工,无一例外的都是被征地农民,且年龄都是40岁至60岁的就业困难群体。

  思变

  失去土地后想到了创业

  近日,“厦门洁万家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崭新的牌匾悬挂在人来人往的新店镇新莲路上。当天,张月华紧张而激动,因为她从一名被征地农民蜕变为该公司的总经理。

  张月华告诉记者,她是新店镇溪尾村的农家妇女。为了支持家乡的大开发建设,一年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养家糊口,她当时想到了外出打工,但是却遇到了学历和技能这两大难题。后来,从政府的政策宣传中,她得知推动就业和创业,成为了今年翔安区民生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几个日夜慎重的考虑,张月华的脑海中,瞬间闪现了“创业”的火花。她把目光瞄准到开翔安区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上。张月华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翔安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筹划组建到公司正式开业,仅用了短短一个月。她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多名员工,全是40岁至60岁的本地就业困难群体。

  虽然只是刚刚开业,张月华却已有了长远发展规划———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在服务翔安居民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姐妹们走上全新的工作岗位。

  蜕变

  从田间闲聊到公司共事

  洪美英和她的姐妹们,当天又相聚了。多年来,她们只是在田间地头聊聊家常,但今后,她们的见面地点是在公司,她们的关系,也将改成另外一个词汇———同事。

  第一次穿上制服、第一次戴上胸牌、第一次被人称作工作人员,洪美英心里有着许多不同的感受。她说,她能有今天,得益于在与一个好姐妹闲聊中获取的信息,她渴望就业。她说,自己一无学历二无技能,加上年龄大了,要到外面企业就业,可谓登天之难。眼下,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自食其力,她欣喜不已。

  支持

  政府安排创业帮扶资金

  “厦门洁万家服务有限公司”的开业典礼上,不少在场的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自发地用不停歇的掌声,表达着内心的兴奋与感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比其他任何群体,都关注翔安区为推动其就业、创业的民生保障新政策。

  据了解,今年起,翔安区政府开发的市场、公寓、店面等,将优先照顾本地失业人员承包、承租,实现自主创业。值得一提的是,承包、承租政府开发的市场、公寓、店面且属于自用的,三年内将享受租金20%—40%的减免。“鼓励创业、扶持创业、奖励创业”,在翔安民生“新十五条”中也格外醒目。已经明确的是,翔安区政府安排创业帮扶资金,每年将不少于1000万元。

  根据规定,对参加创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并在当年创业成功、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或在民政部门注册民办非企业的创业者,持续经营一年以上者,每人一次性给予创业补助费10000元。此外,对经营上有困难的创业者,翔安区将协调金融部门,给予最高10万元的贴息贷款。

  创业,牵动的其实还有就业。记者注意到,今后,翔安企业每新增招聘1名“4050”翔安户籍劳动者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区财政将按400元/人的标准一次性给予企业用工奖励。这便意味着,翔安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的就业,从此走上了“贵宾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