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患者在医院看到的血脂检测报告单将会采取“赤、橙、黄、绿”四种颜色来进行危险分级,四色分别代表未来10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即极高危、高危、中危、低危。这是记者15日在第二届中国“5.18血管健康日”启动会上获得的信息。
据了解,中国目前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2.3亿人,每5个成年人中有1人是心血管病。2011年10月由世界银行公布的《创建健康和谐生活 遏制中国慢病流行》报告也指出,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的慢病负担已占我国总疾病负担的近七成。若不加以有效控制,未来20年我国心梗、中风、糖尿病等疾病负担(生命年损失)将增长近50%。
.hzh {display: none;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著名心脑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心脑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其中胆固醇控制是关键。“譬如说,对于一个处于“绿色”低危的患者而言,其胆固醇水平控制在4.14mmol/L就可以了。但是对于一直处于“红色”极高危的患者,其胆固醇水平就必须控制在2.07mmol/L以下。”
据胡大一教授介绍,目前临床医生们已经意识到,根据正常人的坏胆固醇水平制定的LDL-C检测参考值范围太“一刀切”了,让很多心血脑管高危人群误以为自己已经达标,从而带来自行中断或延误治疗。
他透露,我国已有不少医院开始根据《指南》的“赤橙黄绿”危险分层,把高危、极高危人群目标值添加到血脂检验报告单里。这样既方便医生更好地根据分层给与对应的治疗,也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接受医生及时有效的干预方案。
大众认知存在巨大误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南芳指出,临床大夫最苦恼的就是频繁被冠心病患者追问,“我已经吃了降脂药,胆固醇水平也降到了2.6,我是不是就已经安全了,可以停药了吧?”
在我国,大众对坏胆固醇的危害认知目前仅仅局限于血脂检验报告单上有没有提示箭头,以为没有箭头就表示胆固醇水平正常;就算略微偏高一点点,也认为不过是血液黏稠了些,饮食清淡一些就好了。这些错误看法,距离《指南》中胆固醇水平分层管理建议相差甚远。
实际上,约70%坏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而且这种合成是不断进行的。对于橙色风险的冠心病、中风患者,以及刚刚发生过心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众多患者来说,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化验单上的箭头仅表示胆固醇水平被短时间内控制住了,但并不代表风险消失。若不持续控制,坏胆固醇持续合成和累积,斑块还会出现,使血管变得脆弱易破。所以说,胆固醇分层达标不是一个阶段性动作,而必须持续进行、贵在坚持。
在启动会上,与会多位专家指出:胆固醇管理的水平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坏胆固醇(LDL-C)对普通人来说,它可能只是个“麻烦”,但是对于冠心病、糖尿病、中风以及高血压患者来说,它却非常危险!由于胆固醇在不同人群中引发心血管事件危害的差异性,导致坏胆固醇水平要降到多低需要因人而异。需要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疾病风险状态,按“赤、橙、黄、绿”四种颜色确定自己的胆固醇目标值,分层管理、严格控制达标,才能真正有效预防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