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哲雯)“北京市农民致富科技服务套餐配送工程”(简称“科技套餐工程”),是“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农委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组织所属科技社团开展的支农项目。自2006年启动以来,“科技套餐工程”按照“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按需配送,突出实效”的科技服务理念,摸索出一种广泛调动首都地区科技资源、动员科技人员联合服务京郊“三农”的特色模式,初步形成一套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家政式”农技服务方式。
几年来,“科技套餐工程”一方面以了解农民需求为着眼点,由北京各区县农委、区县科协依托乡镇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本地区农业、农民需求进行了解,累计收集基层农业科技需求近千项;另一方面北京市科协通过“农业快车”网页和发放科技服务指南等方式,公开“科技套餐”资源库和科技服务信息,向农民提供“菜单”,同时公布套餐邮箱和服务电话,给农民直接和专家预约提供方便。这种科技资源与农民需求有效对接,为需求者量身定制科技服务内容的方式,成为农户和基层单位获取科技信息的便捷通道。
“科技套餐工程”注重发挥科协枢纽型组织作用,跨领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地集成首都科技资源,将服务领域拓展到种植养殖、民俗旅游、医疗保健、防灾减灾、文化政策、生态环保、产业规划、金融家政等40多个方面,基本覆盖农村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技需求;同时,根据农民的不同需求,对各种科技资源灵活配套,推出多种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式综合服务“套餐”。
“科技套餐工程”通过创建农村人员培训基地,制定系统培训计划,建立年底考核淘汰机制,组建乡土人才资源库及技术专业服务队等方式,致力于实现科技专家本地化、技术知识本土化,力争把乡土专家培养成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最终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科技套餐工程”还促使各涉农学会与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自然村对接,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围绕整条产业链提供全套科技服务,建立科技成果实验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实现增收。
截至2011年底,北京市“科技套餐工程”先后组织开展下乡活动2000多次;面向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创业人员、乡村医生、农户等各类人群开展培训1000多次,累计培训10万余人次,在山区沟域经济产业发展、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节能增效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农民实现农业技术升级和品种改良换代。
作者:黄哲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