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厨艺,各显神通。

照顾“卧床老人”需要耐心、更要责任心。

家政服务员的素质逐步提高,行业培训正在起步。

带小孩、换尿布可是“规定动作”。
“月嫂工资已达3500元以上,比我们的工资还高。”谈起家政服务业,大部分人的反应,就是工资高,这个行业有前途。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家政服务业作为朝阳行业“潜力大”不假,但行业规范已经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在高需求推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家政服务行业乱象已逐渐呈现。多名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家政服务业发展。
行业基调——“喜”
家政服务员的观念改变了很多,从把家政服务工作看作是低尊严的工作,转变为把这个行业看成是赚钱、实现自己价值的行业。家政服务员的素质逐步提高,行业培训正在起步。
A 行业自豪感、归属感增强
今年25岁的马新庭是台山人,她是一名普通的家政服务员。谈起自己的工作,马新庭眉毛往上挑动,非常自豪。她很喜欢家政工作。她从事这一工作理由也很特别:“我做这份工作,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感冒、发烧什么的,是我外婆把我带大的。所以,我想通过这份工作,看看一个小孩是怎样长大的。”
像马新庭这种对家政服务工作保持自豪感的家政服务员,现在比较多。在访谈中,多名家政服务员表示,自己已经摆脱了以前“丢脸”的心理,不再把家政服务工作看做是很低尊严的工作,而是把这个行业看成是赚钱、实现自己价值的行业。她们表示自己“实实在在”都是家政出身。
除了观念的改变,家政服务员队伍还有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她们已经开始自觉用知识来充实头脑。这个变化,通过一个小细节就可窥端倪:同一个家政服务员,以前接受采访,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但“现在的家政服务员都比较自信,连说话的声音都响亮了,她们知道用知识武装自己。”
对于家政服务员的这种变化,市妇联旗下家兴服务公司负责人姜次玲告诉记者,主要原因还在于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了。姜次玲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没经过培训的月嫂,一个月拿600—700元的工资。有个姓陈的月嫂,台山人,生了两个女儿,在家经常被老公打骂,婆婆也看不起她。参加培训后,她一个月可以拿3500多元工资,比她老公挣的钱还多。她用自己的工资送女儿上大学,给她婆婆买东西,给老公买酒,在家里的经济地位迅速提高。
“家政服务员的从业道路,呈现出了这样一个路径:之前挨骂、挨打、看不起——家庭地位、社会地位提高——自豪感增强。家政服务员受到了别人的尊敬,这样一来,她们会介绍自己的亲朋好友加入这个行业。”姜次玲说。
B 注重培训,从业者素质逐步提高
55岁的清姨讲普通话时有很重的台山口音。她曾经照顾过一个患了骨癌的70岁的卧床老人。老人需要24小时守护,吃一顿饭要方便两次。现在老人已经去世了。清姨说,那段时间她几乎没睡过一次好觉。清姨是没有接受过家政技能培训的人之一。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找工作。她上一份工作一个月可以挣2000元。
而在家兴服务公司登记报名并参加培训的张凤萍等人,在省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打败了多个竞争对手,为自己赢得了荣誉。她们比赛回来后,一刻也没歇着,马上就被雇主抢光,而且工资都不低,都在3500元以上。
清姨与张凤萍等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参加了“培训”。据了解,早在2009年,我市就启动了“家政服务工程”。当年,有关部门组织100余名来自各市、区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免费参加了首期家政培训班学习。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我市妇女再就业服务中心共培训家政服务员447人,举办了6期学习班。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训练中心了解到,为了加强家庭服务员的培训,有关部门会定期前往一些村里宣传,号召想从事家政服务业或者已经从事家政服务业但还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人员,加入到培训大军中来,以提升素养。
行业基调——“忧”
在家政服务市场上,不同素质的家政服务员混杂,在端着同一个饭碗。家政服务员很自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走人。雇主与家政服务员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加。
A 缺口大,从业人员流动性强
尽管在家政服务市场上,经过培训的家政服务员成了“抢手货”,但是,面对家政服务员队伍的培训,尚并未全面铺开。拥有培训资源的家政公司,在我市也寥寥可数。现在的家政市场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家政服务员的缺口太大有关。目前,家政服务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家兴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孙珍兰告诉记者,去年11月,雇主来请人,“还能有四五成的成功率”;到12月以后,10个雇主当中,只有两三个能请到人。平时有四五成的雇主能找到家政服务员,是建立在家政服务员流动的基础上的。一旦接近年关,各地的家政服务员不流动,呆在雇主家中“守年底”,缺口就更加明显。
家政服务员的缺乏,是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最直接原因。记者了解到,在家兴服务公司和帝林家政信息注册的家政服务员,分别为2000人和1000多人。但是这两家公司可调动的人员数量,远没有这么多。家政服务员们往往在一家公司注册后,又会跑往另外一家公司注册。按照孙珍兰的说法,就是“我市家政服务员不是员工制,很自由,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在帝林家政信息公司,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刘阿姨接到一名雇主的电话,雇主想找一个钟点工。刘阿姨打电话给一个家政服务员,结果被告知其已经在工作,刘阿姨只好拿出名单簿拨号码,拨了几个号码后,才找到一个家政服务员。刘阿姨说,年底请人的(雇主)实在太多了。但是她所在的公司,每天也只能促成两三单生意,家兴服务公司也是如此。
市人社局就业训练中心副主任雷占庭用“做媒”来形容家政中介与家政服务员、雇主之间的关系。就是雇主和家政服务员通过中介,建立联系的纽带。但记者发现,这种关系早已不是三元关系,而是家政服务员一元与多元中介之间的关系。
刘阿姨说,经常碰到接受过家兴服务公司培训的人来她们公司找工作。而在家兴服务公司登记报名的人,除了在该公司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之外,还有很多是外来人,这部分人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来的。
对家政服务员流动性大这一特点,家兴服务公司负责人姜次玲感触颇深:家政服务员数量缺口大,东家不找西家找,流动性强,管理起来特别难;钟点工还好,就是住家的家政服务员比较难管。有些西方国家在家政行业建立起信誉度管理制度,就是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家政服务员,在行业内找不到工作。但是这里不行,因为缺口太大了。江门呆不了,她可以去广州、深圳,那些地方工资更高。
B “两大主角”之间存在不信任
在家政行业里,还有一个值得担忧的趋向,就是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记者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搜到了40多篇这类报道,内容涵盖虐婴、杀手保姆等。很多报道中雇主都怨声载道,对家庭服务员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雇主和家政服务员之间的矛盾,一般就是生活习惯不同,互相之间有点不适应。”孙珍兰说。
53岁的李文艳到今年为止已经在家政服务行业工作11年了。她曾照顾一个97岁的婆婆4年,直到这位婆婆去世。她拍着肩膀告诉记者,有两个婆婆,都是在她的怀里去世的。她参与过培训,并且在培训后,又去照顾了一个小孩两年。因为“工作太多”,雇主又不肯加工资,在小孩9岁那年,她辞职了。
记者采访发现,家政行业“雇佣双方”的矛盾,集中在“沟通”这个点上。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诉记者,因为工作比较忙,她雇了一个保姆,结果这名保姆经常翻家里的物品,拿家里的小钱等。为了监督这名保姆,她与丈夫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结果发现保姆并不按要求照顾小孩。当她们在家里的时候,这名保姆就给外面打电话,说是要另外找工作,绕着弯暗示要加工资。后来双方谈不拢,双方合作就告吹了。
孙珍兰告诉记者,因为是年底,这段时间,保姆工资大部分在涨。去年11月19日,一名雇主打电话来问她:“家政服务员要求加工资,怎么办?”孙珍兰就告诉他:“首先你要看这个家政服务员是否符合用工要求,值不值得你留。值得留的话,你就可以跟她谈一谈加工资的幅度。”孙珍兰介绍,家政服务员年头年尾的工资水平不同,差额度在300—400元。而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家政服务员辞职,都是因为雇主不肯加工资,工作任务又太重。“不是说要加很多,多少加一点,几十元都行。”李文艳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刚好碰到了家庭服务员马新庭在与雇主陈小姐“谈生意”。她们的对话,也可以反映目前这个行业的两大主角之间的不信任:
马新庭:“你能不能带我去你家里,看看房子的范围,然后再决定这份工适合不适合我?”
陈小姐:“为什么你会觉得不适合?”
马新庭:“因为我不看你的房子,就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我做。”
陈小姐:“有些人做几个钟头就不做了,怎么算工资?BB是次要的,主要是照顾好两个老人家。还有,老人要吃软饭,你吃硬饭,怎么协调?”
马新庭:“我煮三餐给老人吃,怎么样煮都行?但是我这么年轻,如果长期叫我照顾需要洗床、洗屁股的老人,一年365天,肯定不行。”
陈小姐:“你不适合服侍老人家,这个活你做不了。”
在她们交谈完后,陈小姐告诉记者,她怕马新庭太年轻,承受不了家公的脾气。她多年前就开始请家政服务员了,但每次只要老人家不喜欢,她就会换人。
发展对策——规范
在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上,有关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引导,又不要干预太多,应该加大家政服务业的品牌培训。
“家政服务业是朝阳行业,尤其是幼儿早期教育和老人服务,非常有市场潜力。”谈到家政服务业的前景,姜次玲眼睛放光。因此,如何化解这个行业存在的“乱象”,意义深远。
面对这个问题,各方的反应指向两个字:“规范”。如何规范这个行业?姜次玲说,家政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来引导,比如有关部门做好规定,要求每个家政服务员都持证上岗,没证的公司要查封等。但是她也不得不承认,年龄比较大的家政服务员,没法考证,因为考试要考理论和实际操作,没有文化,考不过。“要抓好家政服务员的岗前、岗中和再上岗培训,”姜次玲说,现在家兴服务公司正在探索实施“员工式”管理,即吸收优秀的家政服务员为员工,替她们购买工伤和意外保险等。但她强调,员工一定要优秀才行,“不优秀的,别坏了公司的名声”。
在政策引导方面,早在2004年,我省就出台了第一例《广东省家政服务业管理规定》,同时还制定出了《家政服务员职业标准》。《标准》中要求广东的保姆要持证上岗,具备专业培训证书,并且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称”的保姆,其中高级保姆要求会跳两种交谊舞,会用计算机、上网和下载文件等。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市的家政服务业一直靠“行业自觉”维持发展。
“我市家政服务行业起步晚,行业形成之前的发展,完全依靠市场,沿用的就是现在随处可见的信息公司的发展模式。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数量不多,质量就更不用说。”雷占庭说,现在我市的家政服务业已经进入了一个需要政府引导的发展阶段,但是政府要“扶上马”,也要学会“松马绳”,引导这个行业发展壮大。
而员工制,也是我市探索规范家政行业的模式之一。雷占庭说,由中介或者培训机构作为母体,家政服务员成为这些“母体”的员工,雇主直接跟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所有费用交给中介机构,由中介机构负责给家政服务员发工资,建立劳务派遣或者劳务输送制度。同时,中介机构为家政服务员购买社保、医保等。但他表示,如果单靠市场调控,没有政府政策和相应的资金扶持,实行员工制的难度非常大;“应该要让政府先扶,让它走上轨道,慢慢地再放手。”
雷占庭介绍,目前我市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有关“职业陪护工”的管理工作方案,并希望通过这个方案的实施,积累经验,进而向整个家政服务行业推广。对于雇主和家政服务员之间的矛盾,雷占庭说,一方面要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如果家政服务员的素质普遍提升,这个市场就会自动洗牌,淘汰没有技能、素质不高的家政服务员;另一方面,雇主要学会包容、信任和理解,与家政服务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情感因素很重要!小问题作为大问题处理,怎么相处下去?”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少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