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意见》(简称《家七条》),重点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业。据业内权威网站家庭工作网表示:“员工制”是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目前家政业来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员工制”门槛不低
据了解,北京市家政服务企业有3800多家,但是实行员工制的也就三五家。
由于《北京市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资格认定办法(试行)》明确了认定员工制家政公司的6道门槛,其中包括实际注册资本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的要求。
而目前北京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政服务企业3800多家,但企业规模较小,注册资金在30万元以上的仅占1.2%,86%以上为10万元以下规模。仅从注册资金这一道门槛来看,北京市有9成以上家政公司被挡在员工制的门外。
如何合理引导这部分家政公司,避免行业纷争、混乱无序、恶意竞争等现象值得探讨。
“人工荒”现象凸显
被挡在门外的家政公司会被市场自然淘汰么?非也!
与每年年根的家政保洁人工荒不同,2011年开始家政人员稀缺似乎提早了大半年,其实春节“保姆荒”只是表象,追其根源最主要是家政行业专业人才的后继乏人。
目前家政从业人员年龄偏老龄化,主力军都是45岁以上的“阿姨军”、“奶奶军”,家政服务员年龄偏大,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退出家政市场,而新生代包括“80后”、“90后”都对辛苦的家政服务工作不屑一顾。
同时,社会对家政服务业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致使家政服务业仍然徘徊在社会职业正规军的边缘,影响了家政服务业社会劳动价值的准确定位。
“三不足”影响发展
据家庭工作网调查显示,家政服务业发展缓慢,在于大多数家政机构疏于对家政服务员的岗位培训,主要表现为:
——培训力量不足。虽然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开设家政学专业,且不说大学生保姆、大学生月嫂容不容易招到人,仅仅家政行业没有统一的培训教材,不但成为专业化培训之路的绊脚石,更让那些自行培训的家政机构困难重重,许多家政机构在培训方面实际上是自生自灭、孤军奋战,培训既缺场地又缺师资,多数是工作人员作为培训教师指导几句就算培训了,还有18%的机构没有培训场地。
——培训时间不足。家政公司的内部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时间较短,大部分只受过半天或几小时培训就上岗。形式上以“传帮带”为主,工作中主要凭经验、自己摸索和用户指导。没进行岗前培训就上岗的占10%。
——家政服务员接受培训的意愿不足。除月嫂、育婴师等有等级要求的家政服务项目外,大部分项目没有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就业准入规定,同时很多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从业人员急着挣钱,不肯参加培训提高技能,什么活儿上岗快就干什么活儿。
对于目前家政行业的现状,家庭工作网认为:一方面中小家政企业没有条件迈入“员工制”的大门;一方面由于家政行业卖方市场的特殊性,中小家政公司不愁没活儿接,更加对行业人员疏于管理、忽视专业培训。
在《家七条》之后,政府和社会应该对于家政服务业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尤其要提升对于家政服务业的价值认同,使得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注入家政业,才是解决“保姆荒”的根本。而对于家政服务业自身而言,需要提升企业的管理服务能力,尤其加强对于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员队伍才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