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帮家家政网HOMEKEY.CN!
将家政坚持到底 帮您到家
资讯详情

讲述:丛禾生与山东保姆养成所

发布日期:2011/4/11 12:24:30       阅读人数:2366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丛禾生是山东保姆养成所的创始者。丛禾生与鞠思敏、王祝晨、于明信并称为民国“山东四大教育家”。

       丛禾生,一名宝清,又名琏珠,以字行世,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在文登一个教育世家。28岁时,他以廪生资格赴省城济南参加山东乡试不第,遂考入山东大学堂附设师范馆。是科共录取师范生二百余名,分送保定、北京及日本三处入学。丛禾生等54人属赴日留学生,先在省贡院所设临时师范馆学习国文、算术,第二年入日本宏文学院学习。这是清末山东第一批留学生,分两个班,速成师范班(学制半年至一年)有40人,长期普通班(学制三年)为14人,丛禾生(琏珠)与其族弟丛琯珠都在长期班。光绪三十一年(1905),丛禾生毕业回国,在省城山东师范学堂担任日文教员。次年8月,再次东渡,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同年11月,由同盟会领导成员、《民报》编辑胡瑛(辛亥革命时任山东革命军政府都督)介绍,加入同盟会。丛禾生在《鸿泥自忆》中记述:“冬十月,孙逸仙先生复来东京。一日,途遇胡君瑛,伊遂邀余同赴孙先生寓所,介绍相见。即加入小组革命会议,在座者有黄克强(黄兴)、章太炎、胡汉民等人。黄克强并引余入别室,造山东同志通信密电码。至午,孙先生留用午餐,开饭一桌,孙先生为主自陪。”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丛禾生被山东提学使司电召回国,任省学务处视学员。次年,其妻陈氏来济,他们遂在城内孟家胡同租房居住。宣统二年(1910),又搬至西关东流水街。次年七月,丛禾生“奉提学使司委充高等师范学堂监学兼伦理科教员。八月,武昌义师突起。山东革命同志,日出奔走运动响应……遂成立山东全省独立联合会,公举夏溥斋为会长,并推巡抚孙宝琦,为山东独立临时政府都督。当场宣告独立”。丛禾生与族弟丛琯珠,亦被推为联合会职员。不久,他们回到文登。丛禾生自觉军政非其所长,慨然以致力教育为己志,遂周游各乡有私塾者,劝令改良教法。正在这时,省城取消独立,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文登亦生激变,59名革命党人被杀,丛氏一门琯珠、琪珠、环珠三兄弟同时遇难。丛禾生适在东乡,闻讯避往威海,路上亦险遭不测。“城边河岸白沙地,几度鲜血染猩红”,辛亥文登党祸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回忆。

        民国成立后,丛禾生几度辞官不受,专心致力于教育。1912年冬,山东提学使王鸿一委任丛禾生为山东保姆养成所所长。所谓保姆养成所,就是幼儿师范性质的中等学校,主要以造就蒙养园保姆为目的。丛禾生随即开始筹划创设。翌年春,保姆养成所正式成立,校址在南关毛家坟街(又叫茅家坟,即后来的全胜街)。其实,丛禾生早在宣统二年(1910)就相中这块地方。当时,他查学来到毛家坟小学,发现其东邻的全节堂、育婴堂屋宇崇宏,规模颇大。经询问学校教员,知道是藩司所管慈善事业公立机关广仁堂设立的。占地8亩,房屋数十间,内有节妇百余名,婴孩四十余名。名为慈善,实似变相监狱。他便产生一个想法,将全节堂、育婴堂改办成保姆养成所及女子小学。节妇年轻者令其学习保姆,育婴堂婴孩满6岁者,令其入小学。节妇老者照章赡养婴孩幼者。于是,他在查学报告中,附以条陈,请提学司转请抚部院核准。由于辛亥革命的发生,这件事便耽搁下来。王鸿一是他的留日同学,上任后即批准此事。经省议会议决,拨款一万余元。丛禾生随即添建讲堂及办公室,购买教学设备,聘任教职员,“一切措施,惨淡经营,均称妥适,深为学界所嘉许。”由山东各县保送学生百余人入校,共分两班,学制三年,主要课程有修身、教育、国文、算学、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

         1913年秋,雷光宇接手山东教育司(即原提学司)司长,一再邀请丛禾生到教育司任职,并允许他仍兼保姆养成所所长。丛禾生欣然答应,但是以不拿兼薪为条件。第二年,保姆养成所改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并附设保姆班。后来,与东流水第一虹桥处的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合并,定名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定为全胜街,即保姆养成所地址(新中国成立后为济南第二中学)。

        1914年6月,丛禾生辞去省教育司科长职务,应王鸿一之请,赴菏泽主办曹州中学即省立第六中学,前后在六中执鞭23年,其中,掌任校长12年,担任学监兼教员11年。在他主持下,省立六中教学质量居全省之冠,被誉为“江北第一名校”,“六中—北大—哥伦比亚”之说脍炙人口。丛禾生直到花甲之年,仍拄着拐杖讲课,被鲁西南民众呼作“丛圣人”。

       1926年8月,丛禾生被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兼山东大学校长王寿彭调任山东大学附设高中主任,回到省城。次年年底,王寿彭辞大学校长职。听说继任校长为山东督军张宗昌自兼,丛禾生顿感“斯文扫地矣”,旋即递交辞呈。因为他觉得不宜等张宗昌来了再请辞职务,那样会遭张疑忌,加害自己。翌年2月,张宗昌就任山东大学校长,丛禾生即赴青岛避之。后转赴菏泽省立六中。

       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西迁,丛禾生年事已高,难以随行,乃自回济南。是年,著《鸿泥自忆》,其序写道:“人之一生,恰如雁之北乡南翔。凡所经过,辄留爪迹。”信然。综观先生一生,为自认高尚的教育事业倾其心力,留下一串跋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