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保姆荒成了“节前综合征”的一个表征。面对让人头疼的“保姆荒”,本报去年12月30日的报道《保姆价涨,质量不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读者纷纷致电本报,竟形成了一次对“保姆荒”的大讨论。在保姆荒的背后,保姆市场面临结构性缺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许多市民无奈地表示,近年来,住家保姆越来越少,越来越难找,让人头疼不已。
长年在厦门打拼的邓先生年底将老家的七旬老父接到厦门。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他辞掉了长期雇佣的钟点工人,准备雇佣一个住家保姆。他跑了几家家政公司,出价一个月2000元,还是找不到愿意住家的保姆。“本来年底保姆就紧张,好不容易遇到五六个正在找工的保姆,一听到住家,都不来。”
有一个三岁小孩的刘小姐也为找个住家保姆忙得焦头烂额。“找了一个多月,遇到一个愿意住家的,一张口要2200元,要比不住家的保姆贵上两成,真是吃不消。”
记者调查中发现,现在保姆多数不愿意住家。来自江西的周大姐告诉记者,她丈夫和女儿都在厦门,她得照顾家庭,不可能做住家保姆。河南的江阿姨说,整天在雇主家待着,难免有摩擦,不住家的话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不用整天看雇主脸色。
对于保姆市场面临结构性缺工,业内人士也是深有感触。金德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即便是省内最为专业的家政服务中心,春节前也难以找到一个愿意住家的保姆,就算是在平时,住家保姆也不好找。“这几年住家保姆越来越少。起初,保姆几乎都是住家型的,但现在住家保姆所占比例不足五分之一。”据了解,目前,10个客户中,有六七个需要住家保姆;而10个保姆中,只有一两个愿意做住家保姆,住家保姆的市场存在很大的缺口。
“保姆不愿意住家原因是多样的。”业内人士分析,来厦务工人员结构改变是一个原因,之前只身来厦做保姆的人占了多数,而现在多是拖家带口,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许多人不愿意再住家。而大环境下的“民工荒”,一些缺工企业放宽了对用工年龄的限制,三四十岁的女性也可以进厂做工,而这类人群正是保姆市场上的“主力军”。此外,住家保姆的工作更为繁重和琐碎,压力也更大,因此,许多保姆表示不愿意整天呆在雇主家“受闲气”。而住家保姆的安排较为复杂,家政公司也更倾向接受不住家保姆的业务,诸方面的原因都造成了住家保姆难找的局面。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居家养老的观念被日益推崇,对市场专职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住家保姆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如果没有有效的举措,市场缺口将会日益扩大,必将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也不利行业发展。业内人士刘先生认为,细化培训类别,引导家政工进行工作岗位的内部细分,是一个应对措施。“相较之下,家庭日常保洁这块的家政工倒是不太紧缺。进一步细分,有利于分化住家保姆的压力。”
刘先生表示,现在的家政工在服务与价格上没有太大层次,比较单一,如果家政行业从单一的低端能走上包括高端在内的多个层面,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稳定家政市场。“当然,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集思广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