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西的杨姐47岁,来天津半年,换了三户人家:“第一家是照顾一个80多岁的大爷。第一天大爷就说:‘我儿子家装修,都住我家,你和我住在一个床上,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无所谓。’我当时拿起东西就走了。第二家是照顾一个老太太,晚上做米饭只让我做了一小碗她自己吃,从冰箱拿了一张干饼给我吃。晚上天气很冷,老太太不让我用自己带的被子,说不干净,给了我一床又小又薄的被。第二天,还让我吃那张饼,还说:‘你们不是爱吃面食吗?’第三家吃住还好,可用户总逮着一点小事没完没了地说。有一次我做菜放多了盐,这家的女主人就说:‘下次到放盐时你叫我一声我看着你放。’后来,一到吃饭时就说:‘你看上次你放那么多盐,我们城市里吃饭都讲究健康,少盐,你得记着点。’我心里真的很别扭。我不怕吃苦,可是不能不尊重我。”
苦恼1
“男保姆”许师傅、孟照杰:
你花钱买的是服务不是我这个人
来自山东聊城的许师傅来津当“男保姆”已经两年。当初,亲戚家有个生病的老爷子,就从老家找了他来。许师傅说:“我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可老人的子女有一次和邻居说:‘这是他应该干的。我们花钱找人就是干活。’我听了心里特别难受。老人住院,我24小时守在医院,他家儿女也不来,我让他们多来看看,他们说:‘再给你加200块钱。’我觉得,用户虽花了钱,但对保姆也该理解和感谢,也该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
来自河南南阳的孟照杰也是一个男保姆,他在天津干了16年家政,也有同样的感慨:“我们男保姆大多是照顾老人、病人,工作强度非常大。十多年了,我从来都没有睡过一夜完整的觉。我觉得,用户应该对我们说一声辛苦。你花了钱,买的是服务,不是我的人。所以,对于一些态度很高傲、觉得自己有钱的用户,我干脆就不去。”
苦恼2
杨红:
带口袋的衣服都不让穿?我需要信任
杨红阿姨是天津人,50多岁了,她的工作是每天给用户家做一顿饭。杨阿姨说:“其实做家政这一行,最难的就是调整心态。可光我们自己调整心态不行,用户也得尊重我们,我们希望得到社会认可。我也在不少家庭做过,有的用户不让带包来上班,有的用户连带口袋儿的衣服都不让穿。这样做就太过分了,我们买菜都要详细记录,可用户会背地里和邻居去打听菜价。作为保姆,要做到别人的东西不动,用户家里的事儿少掺和。但是,用户也应该给予我们足够的信任。”
苦恼3
小赵:
离开公司就给涨钱?用户“设计”克扣工资
来自山东阳谷县的小赵在天津当保姆4年,小赵说,这几年遇到过的窝火事儿不少。比如工资问题,有一次,本来在公司双方谈好每月1400元的工资,干了一个月后,雇主提出每月涨到1600元,但有条件:让我解除与公司的关系,这样用户不用再给公司交钱了。我一口答应了,可没想到在和公司解除关系的当天,雇主提出要根据我的工作认真程度给工资,到月末只答应给500块钱。我一气之下找到派出所,但由于没任何凭证,双方又没有合同,最后只能吃了哑巴亏。小赵说,拖欠工资、克扣工资等情况在保姆和用户间时有发生,这里有保姆只顾眼前利益等原因,有时也是用户故意刁难。
苦恼4
王姐:
干保姆活儿承担“儿女”责任
来自山东平邑的王姐照顾一个80多岁的瘫痪老太太两年,多次被评为所在家政公司的优秀保姆。可这几天,王姐却卷进了一场官司中:“老太太有5个子女,都很少来,最多一个孩子一周来看一次。前不久晚上下大雨,我去关窗户,老人被雷声惊醒了,吓得摔下床,住院了。这下儿女们全来了,要找我算账。我有苦说不出,因为在合同中没有明细的约定,现在只能上法庭解决。”
业内人士说,保姆与用户发生纠纷,存在难以取证的问题,家政企业不可能让每一位雇主都在家庭中安装摄像头,出现老人受伤、东西损坏等问题,取证一直是难题。
苦恼5
刘亚妹:
我从农村来可我并不落后
来自天水的刘亚妹是个“90后”,到津之后,她照顾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这家还有一对中年夫妻和一个上高中的女儿,亚妹很快就和小姑娘学会了上网,可很快她发现,电脑加了密码。后来,她存钱买了一个和小姑娘一样的手机,用户就批评她:“你不要攀比。”亚妹心里很不舒服:“他们就是看不起我,觉得我落后、没文化。我也是年轻人,用劳动所得买喜欢的东西有什么不对?他们总认为我什么都不懂,其实,我读过高中,真受不了这种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