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个年轻的移民城市,“保姆荒”在深圳从未断过。今年刚刚步入而立之年,那些在深圳拼搏的人们,常常为了工作而疏于照顾家庭,一个能帮上忙的好保姆格外难求。较早介入深圳家政市场的朱凤莲,如今已是三家家政服务公司、一家“保姆学校”的董事长,一路走来撒落汗水无数。为给深圳人提供更多好的家政服务,朱凤莲仍在努力。
下岗工办起家政公司
认识朱凤莲的人,都喜欢管她叫“朱姐”。朱姐的经历挺传奇,1956年出生于河南开封,家境贫困。18岁成了开封一家无线电厂的工人,但1982年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了。之后,朱姐从小生意做起,上世纪90年代积累了一笔财富,她笑称自己曾经也是“富婆”。
1994年,因为婚姻失败,朱姐带着几百万元来深圳发展,却因种种原因被骗个精光。1996年,重新变得一贫如洗的朱姐想办一个家政公司,带领着深圳的一些下岗女工一起干。
当时,整个广东省还没有批准成立过一个家政公司。朱姐跑到深圳市劳动局要面见局长,凭着“下岗女工要向局长汇报工作”这个理由,她见到了劳动局局长,并讲述了自己开办家政公司的想法。然而,由于整个广东省都没有家政公司的先例,事情终究作罢。
这没有难倒朱姐,她靠着朋友的营业执照,用300元起家硬是让自己的保姆公司开了张。
艰难岁月仍历历在目
保姆公司刚开业的时候很艰难,朱姐说当时整个办公室只有一部电话机和一个“一坐一个坑”的破沙发。
创业之初,朱姐和保姆同吃同住,那时候去买菜,朱姐都算好了时机,就在天擦黑时赶到布吉农批,专找那些蔫了的菜问价,因为它们便宜也好杀价。有时,朱姐甚至就拿两个大编织袋去布吉农批捡菜叶,捡回来的菜叶新鲜的就炒着吃,不太新鲜的就腌咸菜。为了让保姆们的肚子里有点儿油水,朱姐又硬着头皮去买猪油。“我每次去,都在肉档前面闻半天,哪块儿猪油有味儿了就使劲杀价买哪块儿。到现在,我这个到了肉档就闻一闻的习惯都没改过来。”朱姐说。
创业之初,朱姐也常面对一些“大牌”的雇主。朱姐说,那时的保姆虽没有小偷小摸等恶习,但特别固执,素质也不够高,容易和雇主起争执。每当发生矛盾,公司肯定要向着保姆说话,于是便常有雇主威胁朱姐,说要收购她的保姆公司。朱姐说,那时候自己特别自卑,生怕哪天公司被人收购,自己又变得一无所有。
创办华南“保姆学校”
朱姐回忆说,2000年几乎成了家政行业的分水岭,家政行业开始慢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早期,保姆的工资也就280元/月到300元/月,保姆们一个月工作30天,拿不到加班费,却也没有拖欠保姆工资的事情发生。那时候的人,对保姆没啥要求,在他们眼里保姆就是保姆,做饭、收拾屋子而已,在不少老人眼里保姆甚至就是“使唤丫头”。
到了2000年以后,保姆对外有了新的称谓“家政服务员”。
2000年之前,到朱姐的家政公司做保姆的,绝大部分都是内地农村妇女,或婚姻破裂或家庭经济紧张,可以说个个都有一部“血泪史”;2000年以后,大家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里人出来做保姆的多了,甚至不少大中专毕业生也将当保姆工作作为找不到理想工作时的一种替代。
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朱姐敏锐地感觉到保姆也要细分了,于是她开始着手对保姆进行培训,艰难创办了华南地区唯一一家“保姆学校”,为保姆们传授育婴、催乳、老年护理、家庭厨艺等方面技能。朱姐说,经过培训后的保姆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一个月工资能达到2000元以上,熟手工资甚至在2500元左右,而普通保姆的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
人物档案
朱凤莲,深圳中家家庭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1994年来深。
经典记忆
到布吉农批捡菜叶,与保姆们同吃同住,保姆从“使唤丫头”渐变成“高级管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