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姆紧缺,保姆频频跳槽,以便找到一个满意的东家。一些市民连声抱怨“看不懂”,说过去是自己选保姆,现在怎么成了保姆选东家?甚至还用不屑的口吻问道:“刁保姆”跳到何时?
保姆跳槽,挑选东家,这有什么看不懂的呢?如果说真的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那么这些市民对保姆跳槽的“看不懂”,倒是真正让人看不懂了。对保姆跳槽的“看不懂”,恰也折射出这些市民脑袋里头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自己对保姆挑肥拣瘦才是天经地义的,保姆要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才是理所当然的,而保姆如果想挑选一个东家,那就是匪夷所思,甚至干脆就是大逆不道了。然而保姆们却不买这种思维定势的账,照样变得“牛”起来,从东家跳到西家,和雇主钉是钉、铆是铆地论起了条件讲开了价钱。
过去是东家选保姆,现在成了保姆选东家,然而这难道不是好现象吗?东家可以选保姆,保姆为什么不可以选东家呢?这如同职场上头的“双向选择”,乃是供求关系、市场规律使然,合情合理,无可非议。保姆应聘讲条件乃至跳槽的背后,其实正是劳务市场的正本清源。从前保姆不能也不敢讲价钱,即使雇主压低薪酬,颐指气使,为所欲为,把保姆当成了工作机器,甚至行为不端对保姆“性骚扰”,保姆也往往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既有劳务市场供大于求的因素,也折射出东家对保姆的歧视心理。而现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出手了,使保姆有了足够的底气,自然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要找回曾经失落的自我了。
上海保姆跳槽,雇主牢骚满腹,这情形不禁使人想起了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民工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民工荒”恰是这个“瓜豆效应”又一个活生生的佐证。老板亏待民工,一时之间似乎赚了点昧心钱,然而“恶有恶报”,时间一到,马上就报,民工招不到了,厂子没法开了,钱也没法再赚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是民工对黑心老板的“集体封杀”。“谁养活谁”是个老话题了。如果说老板给民工提供了饭碗,乃是养活了民工,那么民工在谋生的同时,为老板创造了“剩余价值”,让老板发财致富了,不也正是养活了老板吗?民工不愿再来了,你老板又靠谁养活呢?短视的剥夺式用工注定是短命的,时间一长,劳动力市场必然作出反应。民工与保姆都是劳务市场的求职者,老板不知善待民工,于是民工“封杀”老板;东家不知善待保姆,于是保姆跳槽甚至“封杀”东家,不也正是顺理成章之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