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大姐”中级家政服务员培训,家庭主妇们正在学做菜。 编者按 从“十一”黄金周到春节这段时间,家政业将迎来又一个“旺季”。面对日益增长的家政服务需求,记者探访了省城的家政市场,试图给近年来呈现“供需紧张”态势的家政业把脉开方。 游走楼宇间,“串门”干家政。近年来,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日渐庞大的家政从业大军似乎总也赶不上需求的增长。除了家政品牌公司、中小家政中介外,“光杆”钟点工也能干得“有声有色”—— “光杆”钟点工 活儿挺多 2003年,从济南一家单位下岗后,没有什么技术特长但手脚勤快的胡大姐走进一家家政中介,做起了给人打扫卫生的钟点服务工。 “跟用户关系处得好,用户自然会给你介绍新用户。”胡大姐说,在让中介介绍了第一份工之后,靠朋友和客户介绍活儿,她再没交过中介费。 她常去的几个小区大都是双职工中等偏上收入家庭,一栋楼上总有几家夫妻工作忙或家有老人身体不好、无暇打扫,靠在“第一家”工作的口碑邻里相传,最多的时候,一栋楼里有五家人可以成为她的用户。一周按每天排班八小时,她现在跑着12家,一个月也能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 济南市家庭服务业协会秘书长郑静介绍,目前迅速增加的家政类公司中,专门从事家政服务的只有200余家。而像胡大姐这样自己揽活儿的“光杆”家政工难以统计。 劳动力资源 “青黄不接” “我们2001年建立‘阳光大姐’的初衷是为政府分忧、为妇女解愁。”济南市妇联发展部刘育红部长回忆说。目前,面对日益兴旺的家政市场以及近年来企业复苏下岗工人减少,家政公司身上“安置再就业”的担子轻了,又遇到了“青黄不接”的苦恼。随着最早的一批年纪较大的家政工退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作为补充力量开始出现在家政从业大军中,目前这部分人员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家政从业大军的近四成。据了解,现在阳光大姐、热心大嫂、心连心、天盛家政等家政公司,不约而同地开始向济南近郊区、各县区,甚至济宁、临沂等山区农村进行宣传、招工。 “从一个农家妇女到城市家政服务员的转变,不是仅靠技术培训能解决的,从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甚至家用电器的使用和紧急情况的处理,都需要学习。另外,这部分人流动性较大,短期内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政服务人员供应不足的问题。”刘育红说。 找个满意的 服务员太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家政服务员。 因为每年春节前都要进行大扫除,家庭主妇李平七八年来跟家政公司打了不少交道。“虽说只是擦玻璃、扫地这样的活儿,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家政公司让我满意过!”李平笑称。 据了解,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家政项目,诸如月嫂、专业保洁、医疗陪护等,都要经过专业培训,虽然收入相当可观,但是培训周期相当长,以“金牌月嫂”为例,得至少具备四年从业经验,才能有机会达到这个级别。曾经对家政市场进行过调查的济南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荣斌认为,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家政供需关系中另一对矛盾:规范化、高质量家政的供不应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