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于2009年7月22日至24日连续刊发了《对省城部分三甲医院陪侍亲属留宿医院的调查》系列报道,在社会各界引起反响,也受到以医卫界人士为主要成员的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会的关注。
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会撰写了题为 《建立高素质护工队伍,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缓解陪侍人员留宿难题》的团体提案,其中大量引用了本报系列报道中的采访资料,希望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逐步培育和发展我市医疗陪护行业,使医院陪护服务走上社会化发展道路。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会已经将此团体提案上报给农工民主党中央,并且已被采纳,其摘要已刊发于《前进论坛》2009年第十期。
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王爱萍说:“看到系列报道后,我们在2009年8月17日举行了由来自医药界的部分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议题之一就是医院陪护人员的管理。”根据会上提出的问题,委员们随后深入省城各大医院调研,详细了解我市医院陪护人员的组成、现状及成因。
现状:医疗陪护业有点乱
1997年,我市第一家家政服务公司开始涉足医疗陪护。随着患者需求的增长,近几年,一批专业性家政护理公司应运而生。据了解,目前我市至少有50多家规模大小不一的陪护公司。医疗陪护人员主要为家政服务公司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市部分无业人员,对这些人员的技术指导和职业监管却几乎是空白。
原因:从业人员缺乏管理,竞争无序
在全国范围内,医院护士的严重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我国卫生部规定,综合医院病房的床位与护士比例不得小于1:0.4,而卫生部的调查显示,三级综合医院最低仅为1:0.26。这就意味着,在部分医院,2名护士至少需要护理10位病人。因此,护工已经成为医院非临床护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这些护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关管理规范缺乏,使得对这个越来越社会化人群的管理成为了难题。
医院陪护工管理之所以有今天这样局面,农工界别政协委员赵晋春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地方的经济水平、医院或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念、医院的管理水平几个因素决定的。”
“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陪护工管理规范,医院里由陪护工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让医院管理者头痛不已。”市政协委员钟新艳感慨道。
对策:陪护亟待规范化
一面是陪侍亲属无处休息的苦恼,一面是陪侍亲属留宿医院所带来的隐患,这一矛盾怎样才能得到解决呢?
农工民主党太原市委会在团体提案中建议:医院陪护服务应该走社会化道路,使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服务公司承担医院陪护服务;陪护服务应以法规来调整各方关系,企业、陪护人员和病人三者要签陪护服务合同,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逐步培育和发展医疗陪护行业,成立陪护人员定点培训中心和输出中心,陪护人员经培训鉴定考核后上岗;在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设置陪护、护理、礼仪等相关专业;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相关的有偿服务,为待聘的医疗陪护人员建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