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政服务主要是“住家”式家庭服务和计时工服务两种形式。可是,计时工的服务对于老人们普遍需要的如:去一次医院、洗一次澡这样的“小活儿”是不接的,主要是因为时间上不好计算。
再有就是对于洗澡、买菜、上医院、出门陪伴、取工资等这样的事,很多服务机构是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担着风险,如果老人出现了意外,或是买来的东西老人吃了出了问题等等,责任问题无法分清。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家政市场本来就已经面临着服务人员紧张的状况,服务机构也鼓励服务员从事“住家”服务,这种“受累”而不赚钱的工作当然很少有人问津了。
“现在天凉了,我们下楼更不方便了,有人每周给我们买两次菜就行。”
“家里就我一个人,不敢洗澡,怕万一滑倒了,谁能帮我半个月洗一次澡呢?”
“我一个月要去一趟门口的卫生院,谁能陪我去呢?拿药,交费什么的,我自己做不了。”
这是一些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的生活小要求。他们的这些需求却成了家政服务市场上难以提供的“真空地带”。
都说现在找保姆不容易,可是,特殊人群的这些小需求,是用不着一个专职的保姆每天到家服务的,每一次服务长的一个小时,短的也许就十几分钟。记者通过8890家庭服务网络中心的需求调查发现:老年人急需“助洁、助医、助浴、助餐、助急、助行”六种零散服务。可是,这样的“小服务”都是家政市场上的空白。
王大爷已经74岁了,老伴儿已经去世,儿女在外地工作,自己身体还行,照顾生活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就是有一件事老人很为难:“我就是怕自己洗澡,特别是冬天,衣服又多,腿脚也不利落,就怕滑倒了。去年就是自己洗澡时滑了一下,一个多月起不来,吓坏我了。我本来是个爱干净的人,可现在,两三个月不敢洗澡。实在不行了,就找居委会或是我们热心的邻居帮个忙,可也不能老麻烦人家。要是有这样一种服务,帮老人洗澡,一次付个三五块钱也行。”老人就为了寻找一个能一周帮自己洗一次澡的人,跑了很多家政公司,都没有成功。
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其实很多,他们平时没有什么大事,也不需要保姆全面照顾,做做饭或是做做家务,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种运动的方式。可是,万一生病了或是临时出不了门,一些重活儿做不了,就需要随时的简单服务。类似这样的老年人求助难题,8890家庭服务网络中心接听得一年比一年多。当前,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遇到的一些零碎活儿,没有家政服务能够帮助解决,直接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8890统计 老人急需“六助”
助洁:需求者主要是70岁以上的年龄段。究其原因,是老人上了年纪之后身体虚弱,行动不便所致。抹桌擦椅、扫地拖地还能“身体力行”,但爬高擦窗、仰头掸墙灰和晾晒衣被等就力不从心了。很多老人在家时因为这类“危险”的家务活而受伤。所以,老人们非常需要有人定时给家里进行一下“收拾”。
助急:老人在家突然发生疾病或是意外,而自己又不能拨打120求助的时候,需要有人及时知道老人出事了。
助医:十天半月中带老人到社区医院就医,或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检查一次身体;帮老人到药店买点儿药等等。
助浴:帮助独居的老人洗澡,给老人理发等等。
助餐:两三天给行动不方便的老人家中送点新鲜蔬菜;老人不舒服,不能自己做饭的时候给老人提供一下上门做饭。
助行:帮老人去银行取一下工资,替不方便出门的老人购买一些生活用品,老人想去看看老朋友或是出门走走,有人提供一下陪伴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 邻里互助居家养老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其实还是有多种方式可以选择的。
邻里互助:这是现在很多社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助老和助残方式,社区志愿者和热心邻居以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了服务队伍,给老人和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提供了这样的服务,比如天津的“求助”门铃就是一种“助急”方式,现在在很多社区都在推广。在社区里推广志愿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解决老人的困难,也增进邻里的感情。
居家养老:让老人住在家里,由社区老人服务中心把系列化的服务送到家中,实现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结合,是最佳养老方式。这样的服务可以有正式的合同,老人们可以按月和按自己的服务需求量交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已经成为本市大力发展的主要助老方式。
把老年人组织起来:把老人们当成一个服务的整体对象,这样可以减少服务成本。在上海,就出现了社区食堂,在社区里建立一个食堂,老人们“入伙”,行动不便的还可以享受送饭上门。
开发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若干服务系列项目,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实现社区服务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全方位的方向拓展。这样,老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了。
来源: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