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比肉食者更为强壮、敏捷、耐力持久;
吃素的人不容易感到疲劳;
素食让人心境更平和……
据统计,在美国成人中,约有5%~9%的人是素食者。素食看起来清清淡淡,对健康有好处成了很多人的共识,这种认识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素食境界:清淡有节
到底什么叫素食?省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刁本恕认为,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专家介绍,有一种严格的素食者,除了不吃肉类,包括鱼、虾、家禽外,还不吃任何蛋类、奶类在内的动物副产品。据报道,有一种美国产的华盛顿牌红苹果,看起来油光水滑,分外诱人,但一些素食者却因为其光泽来自从昆虫体内提炼的虫胶而放弃食用。记者了解到,大部分人会选择做一个蛋、奶食品都可以接受的奶蛋素食者。还有一种素食偏好者,他们通常选择每周吃几次素,这在白领女士中间比较明显,每天晚餐吃以蔬菜沙拉和水果为主的素食。不少中医专家都是有素食偏好的人,大都会选择每周吃素2次以上。
“素食,清淡有节”,刁本恕老师说 ,中医认为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现代人嗜好过于鲜美、味厚
的食物,比如摄入动物性食物过量,肠胃无法消化,淤积为营养垃圾,引发心血管疾病、痛风、慢性病、皮肤病,乃至呼吸道疾病。因此,提倡素食、提倡合理饮食结构,是一种养生境界。
动物性食物使人情绪不稳
今天,本报健康工作室发出“每周吃素一天”的倡议,并迅速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刁本恕老师说:“这个倡议非常好!”他呼吁现代人应远离大鱼大肉,避免脂肪代谢混乱,损害健康。
“每周吃素2~3天,甚至不沾酒水。”刁老师总结自己近20年来的饮食习惯时认为,“吃素并不意味着身体瘦弱,长寿的老人往往都吃素。”刁老师透露,他们单位有一名迄今94岁的太婆,长年吃素,喜欢五谷杂粮,比如小米、荞面等,老人家甚至连胡豆壳、花生壳都嚼得津津有味。
很多研究证实,素食者比肉食者更为强壮、敏捷、耐力持久。美国耶鲁大学的欧文·费舍尔博士曾召集32名素食者与15名非素食者参加举臂测试,结果发现非素食者中只有 2人举臂超过15分钟,素食者中,则有22人超过这一标准。美国饮食协会曾经发表过他们的观点,认为吃素是有益健康的。因为美国大量对素食者的研究表明,他们在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结肠癌以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死亡率确实比肉食者低。因为素食增加了人体对植物纤维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降低了脂肪、胆固醇的摄取,改善了素食者的新陈代谢过程。
“吃素的人还不容易感到疲劳。”刁老师说,这是因为,素食被胃肠吸收以后,转换为人体所需的气、血和津液,为身体进补。有研究认为,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而肉类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被分解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刺激人体组织器官,让人感到疲惫。但蔬菜、水果大部分是碱性食物,有利于保持体内酸碱度平衡,消除疲劳。
而且,“素食让人心境更平和。”这是因为动物性食物更容易导致焦虑荷尔蒙的分泌,使人情绪不稳。 “吃素虽好,也要讲究食物的结构,注意均衡营养”。刁老师认为,中医书《食疗本草》专门谈到了食物结构,提倡循序渐进。
省医院营养科专家杨咏涛提醒,吃素食如果不兼顾营养均衡,也可能导致贫血、免疫功能低下。有专家指出,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因此,长年吃素食的人,可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专家提醒,素食者应该尽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过的谷类食品。吃素过程要循序渐进,以防营养失调给身体带来伤害。
荤素搭配最好1:4
老杨,男,43岁,行政干部
3年前,我被查出患有高血压、脂肪肝,而且体重超标,加入“三高”人群。医生向我发出了健康预警,我开始定期吃素。饭桌上,我声称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应酬时连酒水也免了。过了一段,时间体力就恢复得很好了。不过,在医生的建议下,现在我每周吃三次肉,而且在家里吃,以清蒸和水煮为主,尽量避免油炸和红烧。我的心得是,荤素搭配的最好比例是1:4,即一分肉食4分素食。
努力做个“半素食者”
告别“无肉不欢”,但也不能无节制进食素食
“富一代知服饰;富两代知居室;富三代方知健康饮食”……在古人的养生智慧中,素食无疑是食疗养生之选。长期吃素食,有利于血液清淡、血管软化,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心血管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帮助排出毒素,帮助稳定情绪、化解焦虑。在吃素食之前,我们的身体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美味素食,怎样吃更合理更健康?
吃素前先清洗肠道
记者认识的几名素食者,其吃素初衷就是为了清除身体毒素。其实,在吃素之前,您不妨来一番自然排毒,目的是清洗肠道,使您今后的养生食疗,更好地气化为血,增强体质。在此,本报为你推荐一个简单可行的清肠方法。